在跃进港封闭煤棚内,一台长30米、高近8米的蓝色设备正发出低沉而稳定的轰鸣。长长的皮带机将传送来的散货煤炭精准投放进橙色集装箱内,仅需30分钟,一个标准集装箱便已装满。不远处,一辆卡车正等待着将这只装满的箱子运往下一站。
这台“散改集”装箱设备,曾是兄弟港口梁山港的“功臣”,因梁山港散改集业务扩大及设备集成化建设,该设备一度面临“下岗”命运。如今,它在跃进港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不仅成为两个港口深化“港港联动”战略的纽带,更成为跃进港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
闲置设备“新生” 激活区域协同动能
这台装箱设备的“迁徙”始于梁山港的业务升级。作为山东重要的“铁水联运”枢纽,梁山港近年来业务量持续增长,原有的散货处理设备逐渐无法满足高效率作业需求,设备更新换代被提上日程。
“这台设备对梁山港来说使用率不高,但整体性能仍然良好,直接淘汰无疑是种浪费。”跃进港生产负责人张福兵介绍。恰逢跃进港封闭堆场内尚有闲置空间,且港口正寻求业务突破,双方一拍即合。
设备跨港调剂,是济宁港航内部“港港联动”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港港联动”旨在打通不同港口间的资源壁垒,通过设施共享、业务协同、航线对接,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港口群”格局。
此举带来立竿见影的协同效应。枯水期受航道影响,梁山港的通航能力会受到一定限制,导致货物积压,运输效率下降。如今,通过“小船转大船”的模式,梁山港的煤炭可先通过小吨位船舶转运至跃进港,在此完成集装箱装箱后,再经由大船运往最终目的地。
“这相当于为梁山港增加了一个高效的‘减压阀’,”张福兵表示,“既缓解了兄弟港口的压力,也提升了大宗货物的整体周转效率。”
从零到一“突破” 重塑传统港口基因
对跃进港而言,这台“散改集”设备的价值远不止于“接盘”和“解难”,它更标志着港口业务能力的结构性突破。
跃进港是一个传统的散货码头,主要处理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长期以来,业务模式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和利润空间有限。而港口行业正在向集装箱化、标准化、高效化转型,“散改集”已成为大势所趋。
“没有这套设备之前,我们没有集装箱装箱能力,想接相关业务也无从谈起。”跃进港物贸公司业务负责人桂镇坦言。设备的入驻,让跃进港一举获得了这种能力,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质变。
集装箱运输不仅环保、高效,能减少货物损耗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通向更广阔市场的大门。“装箱后的货物可以通过标准化的集装箱运输网络,更便捷地接入多式联运体系,触达更多客户。”桂镇补充道。
9月2日,跃进港第一批煤炭“散改集”完成装箱,陆续装船运输。“散改集”如跃进港转型发展的“种子”,代表着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理念,正在重塑这个传统散货码头的基因。
人机和合“共赢” 团队再经技术磨合
硬件设备的迁移只是第一步,让其真正融入本土作业环境、发挥最大效能,考验着跃进港的智慧和执行力。
“原样照搬是行不通的。”跃进港生产机电技术部负责人张兴涛说。设备安装初期,技术团队就发现,由于作业环境和流程的差异,部分设计需要优化。他们因地制宜,对落料口、抑尘装置等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其更符合跃进港的实际工况。
安全是另一个重点关注领域。安全环保监察部对设备进行了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运行工区在其周边专门增设了工具安置区、安全警示牌等,确保作业过程规范有序。
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人”。面对新技术、新工艺,员工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公司组织了多轮专项培训,从理论到实操,员工们很快掌握了操作技巧和维护要点。
“最开始装一个箱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只要30分钟。”运行工区负责人薛瑞帆自豪地说,“熟练了,摸清门道了,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效率的提升为港口承接大规模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业务拓展也同步进行。跃进港物贸公司围绕“散改集”能力,成立了专项业务拓展团队,主动对接客户需求,推介新服务。截至目前,跃进港已成功完成4000吨的散货装箱任务,且多个新项目正在紧密洽谈中,预计每月将为港口带来2至3万吨的稳定增量业务,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设备轰鸣声中,跃进港悄然完成从“接手”到“融合”的跨越。一台设备在两个港口之间架起了协同发展的桥梁: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补强了业务短板,培育了市场新点,实现了港口、员工、客户和市场多方的和合共赢。
作为跃进济州临港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跃进港积极推动“散改集”,也为园区经济带来更多发展契机。跃进港将持续落地各货种“散改集”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优的物流路径选择,更好地融入区域多式联运体系,服务腹地经济发展,助力“港产城”融合发展。
文/图丨孟冉(跃进港)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