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企业动态

企业动态

融汇四海 能济天下

优秀技术人员事迹丨用技术在煤海作帆 在干事创业中乘风破浪

2020-10-31 责任编辑:管理员

——记义桥煤矿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张经龙

义桥煤矿:用技术在煤海作帆,在干事创业中乘风破浪——记义桥煤矿掘一工区主管技术员张经龙(郭鲁 汤楠楠).jpg

在义桥煤矿有这样一名青年职工:同事评价他有朝气、肯吃苦、善创新,领导评价他有冲劲、敢作为、能担当。矿井安全标准,他如数家珍,是人们眼中的“百晓生”;写文写稿、主题演讲,他能言善辩擅长总结,是人们眼中的“笔杆子”;技术革新工作,他如痴如醉,又是人们眼中的“行家里手”。他就是义桥煤矿掘一工区主管技术员张经龙。

精细推敲  保安全促生产

“世界上任何事就怕你天天惦记着、较真思考着,再难的事也经不起长时间琢磨。”

这是张经龙的座右铭,也是他做事的风格。遇到问题他总会分析推敲,精细研判,使劲琢磨出个所以然来。“爱琢磨”的习惯,使他对技术工作信手拈来,无论写规程措施还是编制施工方案,他总会对照技术标准和施工现场反复推演完善,直到找出最佳最优处理方案。

2016年12月,矿上利用元旦检修时间施工三采区胶带下山强力皮带机头基础,要求在开工前完成安装调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为更好更快的施工机头基础,在施工机尾基础时,他全程参与拌料、支模、捣震和拆模,由于在基础坑内定模和校核,他的靴子里灌进了水泥浆,他忍受着寒冷和脚痛,在井下一呆就是二十几个小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通过现场跟靠“琢磨”,精准掌握了混凝土配置比例、拆模时间,并改良了浇筑工艺,总结出针对性的有力措施。在浇灌机头基础时,通过优化模具设计,制作模具固定卡座,采用底板上铺设凹槽斜线皮带,混凝土在皮带上经人工翻运自流至基础坑,解决了长距离人工运送混凝土的难题,比原计划提前两天完成机头基础浇筑。由于在停产检修期间浇筑,需提前准备水泥、砂和石子,用料不足则无法满足浇灌需求,用料过量又给副井提升带来制约,当时矿上给定剩料不超过30矿车的指标。为此,在机尾基础施工中,张经龙总结出混凝土需求量与基础坑体积比例和水泥砂石子配置比例,通过精确计算准备用料173车,浇灌结束仅剩余2车,在跟靠和“琢磨”中实现了降本创效。

日复一日的攻坚克难,一尺一寸的勇往直前,正是他这种追根究底“爱琢磨”的习惯,让他的技术工作得到了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可,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2016年以来,他先后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国内先进鉴定成果1项。由于出色的技术创新能力,2019年9月,他被聘为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在规程措施内业方面,他更是不断挖掘潜在问题拿出改进措施及时给技术方案“添枝加叶”,编制的作业规程针对性强、操作性高,在2019年荣获2011年以来义桥煤矿首个济宁能源优秀作业规程一等奖。

主动作为  解难题提工效

“行,没问题!”无论是上级布置任务还是同事反应的问题,他总会毫不犹豫的承担下来并迅速落实。在他看来,能用“干”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事,只要干完进行总结,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他坚信,一切问题只有在“肯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方法只有在“总结”中才能找到。

2019年3月, 3307工作面轨道顺槽掘进工作是义桥煤矿重点、难点工程,因首次使用细螺纹高强锚杆,受锚杆安装工艺特别是反复紧卸助力器和螺母的限制,掘进之初每班只能完成三排2.4m进尺。为解决支护工艺问题,他自费购买《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和新版《井巷工程》等专业书籍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同时,他还多次和同事自驾到兖矿泰德、落陵支护材料厂及其他临近兄弟矿井调研新工具、新工艺。他结合所学所知和“取经”成果,在井下跟靠进行11次试验,总结出3篇试验反思,经过井下试验并结合安装工序(顶部先挂网再打锚杆,帮部先打锚杆再挂网),顶部锚杆使用钢片充填式阻尼螺母并与减摩垫圈、锚杆成套供给,帮部使用“光杆”避免反复安卸锚杆螺母,同时改良助力器,减少了反复卸、紧助力器的问题。通过优化锚杆安装工艺,极大地提高了锚杆施工效率,经实践检验,相对于传统工艺每根锚杆节省69秒,一个班次节约工时约45分钟,班进尺提高到四排3.2m。“打破墨守成规的习惯,虽然艰难,但只要多上心就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井下做试验过程中,他推广使用联扣机和风动扳手,当部分职工对新工具持有怀疑抵触的态度时,他一边亲自演示一边选择班组试用,并制定使用奖罚措施,经过半个月的强力推导,现在迎头上职工们已经离不开了联扣机和风动扳手了。

正如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广宇所讲,“既要踏实肯干,又要善于总结”,他坚持学中干、干中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知识、贡献新方案,助力企业安全生产提质创效。在忙于日常技术工作外,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也从未忘记自己科班出身的优势,学中求进干中创优,在安全管理及技术攻坚的道路上,他总是乐此不疲。2016年以来,先后在《煤炭技术》《煤矿机电》等煤矿专业科技期刊公开发表实践性论文13篇,其中两篇论文获得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一篇论文纳入《人工智能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煤炭领域的应用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踏实苦干  闯难关求实绩

2018年6月,3305工作面胶带顺槽外段反掘揭露断层,24°下山施工,全岩巷道,高温高湿、皮带出矸和大坡度下山掘进给掘一工区带来空前挑战。由于高温高湿,施工难度大,每天进尺只有1.6m,他同区长书记带领职工们浴“热”奋战,他中班联勤上早班,早班再联勤上夜班,留在矿上,靠在井下,有时为解决皮带撒矸问题,他一天下三次井,原本爱干净的他,那段时间连胡子都顾不上刮,满身湿疹,整个人憔悴了许多。时任掘一工区党支部吴士全心疼他,让他歇会,可他却开玩笑地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呀。”后来顶板出现淋水,淅淅沥沥的淋水滴滴答答,打在脸上、滴在衣服上、灌进靴子里,现场作业人员全身都湿漉漉的,皮肤泡的发白很多人得了皮肤病。上坡的艰难,高温高湿的考验,淋水的浸润,湿疹的瘙痒,这样的环境,别说干活,就是多待一分钟也是对身体的煎熬。

面对困难,他跟班期间毅然选择同职工们并肩战斗,抱起风煤钻就注锚杆,支起锚杆机就接风水管,刺耳的声音震动着耳膜,淋水没有冲掉他的意志,高温更不能停滞他的行动,在这风钻锚杆机的喧嚣声中,他和大伙一起汗流浃背,一个班下来他早已成了乌黑的“包公脸”,留下的只是那抹黑脸皓齿的微笑。有他在,兄弟们就像有了主心骨、顶梁柱,个个精神抖擞,沉浸在施工的紧张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8小时的苦战,兄弟们干劲十足。早班的兄弟们带着疲惫走了,而他,仍坚守在最需要的地方。中班的兄弟们又来了,接着是夜班……就这样,他坚守迎头16个小时,900多分钟,迎来了职工们迎难而进,在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了每天2.4m的进尺。

201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源于对采掘一线的热爱,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忠诚企业,经常在井下光着膀子流着汗与工友一起攉煤、扛锚杆,用实际行动铭刻下对采掘事业的无限忠诚,经过8年来的磨练与坚持,他从最初的采煤工到掘进工、技术员、主管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坚实有力地走过来,以出色的表现、务实的作风、精干的技能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他用心工作,知难而进,多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获得济宁能源“五四优秀青年”称号;汶上县五一劳动奖章、汶上县安全培训师大赛一等奖;济宁市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济宁市安全培训师大赛二等奖、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对于取得的成绩,他总是谦虚的说:“义桥煤矿是实现我人生价值的沃土,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集团公司三项制度改革,让我走上了专业技术岗位。”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他所拥有的,只是朝夕必争的砥砺奋进,善作善成的殚精竭虑和扎根一线的无限忠诚。他对过往、对当下、对未来始终保持着昂扬战斗的心态,在平凡的煤矿事业里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咨询留言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