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车液压抬升,操作人员注意各车辆同步。”
在京杭运河支流的白马河畔,一艘老旧货船正由模块车组稳稳托举着移向拆解工位。这是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船业”)承接的首个船舶拆解项目,同时也标志着京杭运河济宁段专业化拆船能力成功实现了“零的突破”。近年来,济宁市依托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率先构建起覆盖内河船舶“造、修、拆、维”全链条的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为推进内河航运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直面行业痛点,破解“老旧小”船舶退出难题
2022年以来,国家工信部等五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等一系列指导政策,明确推动内河航运绿色转型。
京杭运河作为我国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常年承担着巨大的货物运输任务,但沿线运营船舶却仍以传统能源驱动为主,绿色化进程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内河船舶保有量超过30万艘,其中京杭运河沿线运行的“老旧小”船舶数量高达6万余艘,仅济宁本地注册船舶就超过7000艘。这些船舶在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等方面均与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亟需升级迭代、提档转型。长期以来,京杭运河济宁段合规拆船资源供给不足,老旧船舶处置难、残值利用率低等问题,始终是制约船东更新船舶的突出难题。
济宁市精准识别行业瓶颈,布局船舶配套服务环节,为老旧船舶提供了合规、专业、高效的退出通道,实现了船舶“退役”环节的规范化、资源化。
“造拆协同”闭环,重塑船舶产业生态
济宁模式的创新核心,在于打破了“造船设施兼用拆解”的传统思维,构建起“造拆分工、协同联动”的运营格局。一方面,新能船业聚焦“造好船”,致力于新能源船舶的研发与制造,不断提升船舶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毗邻布局的独立船舶拆解项目,则专精于“拆好旧”,核心业务覆盖从拆船协调到补贴申报协助的全流程服务。两者虽独立运营,却在业务链条上紧密衔接、功能互补。
这种分工协作,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闭环:船东在拆解项目完成老旧船舶合规拆解后,既可获得船舶残值收益,又能通过项目提供的协助便捷申报相关政策补贴。两部分资金也可以直接用于向新能船业订购新的绿色智能船舶,从而形成“淘汰旧船—合规拆解—获得补贴与残值—订购新船”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显著降低了船东的船舶更新成本,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更新意愿,为内河船舶迭代升级按下了“加速键”。
政企同频共振,夯实全链条产业优势
济宁市在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尤其是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的构建上,得到了各级政策的有力支撑。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山东省委、省政府也同步将船舶产业发展列入《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济宁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明确提出了支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济宁通过政企协同,成功打造出“拆解—补贴—新造”的无缝衔接产业链条。不仅直接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和内河航运绿色发展要求,更有效带动了本地钢铁、高端化工、精密制造等相关产业的集聚与发展,为鲁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产业活力。
书写运河新篇,内河航运发展筑牢关键支撑
在济宁这片蓬勃发展的热土上,一边是老旧船舶通过规范化拆解实现“绿色退场”,使资源得以最大化回收利用;另一边,在新能船业的智能化车间里,新能源动力绿色智能船舶正如火如荼地加紧建造。一“退”一“进”之间,生动勾勒出济宁以船舶产业为牵引,擘画中国江北智慧绿色物流发展新格局的深刻内涵。
这不仅为船东提供了覆盖船舶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解决方案,也为京杭大运河的经济复兴与内河航运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济宁智慧”,正在挥毫书写内河航运绿色转型的时代新篇章。
来源丨中国水运报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