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国企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融汇物产以一场场直击人心的 “八分钟思政课”,打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新图景。各级 “一把手”走上讲台,用短而精的思想盛宴,为职工解心结、破困局、聚合力,让 “小课堂” 释放出 “大能量”,在企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构筑起“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的精神高地。
头雁领航,锚定思想破冰方向标
当前,融汇物产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复杂的市场环境、艰巨的业务挑战,使职工思想波动与业务压力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如何将职工的“问题清单”转化为企业发展的“解题清单”,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关键课题。融汇物产给出的答案是:让各级“一把手”成为思想领航的“关键枢纽”。
融汇物产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哲指出,思政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而是如“盐入水”般,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日常。这一理念为“八分钟思政课”明确了方向。在实践中,国贸事业部的做法极具示范意义。5 月 8 日,该事业部开展的思政课上,负责人紧紧围绕 “薪酬改革” 这一职工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直面青年员工对过往“按资历分配”模式的困惑。主讲人当场明确表态:“我们正在打破‘大锅饭’,让价值贡献成为决定薪酬的核心标尺。”
这一清晰有力的回应,精准呼应了职工在利益分配方面的诉求。事实证明,自今年一季度国贸事业部推动薪酬制度改革以来,成效显著,青年员工主动承接重点项目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比例较以往增长了 35%。在农资农贸业务板块,团队成员凭借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成功在金乡市场实现破冰突围,充分印证了“思想解惑”对推动“行动突围”所发挥的强大撬动作用。
多维互动,构建双向共鸣新课堂
融汇物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仉晓光强调,思政课要将思想剖析与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紧密结合,既要解开职工思想上的疙瘩,又要给出能够破解现实难题的实用招数。大家看到了企业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与高效行动力,这种以“问题导向”开展的授课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思政课“单向输出”的弊端,转变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双向共鸣”,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了精准把握职工需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融汇物产副总经理、机关党支部书记高中华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绝非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一群人、多个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这一观点在基层得到了积极响应,形成了生动的实践案例。各事业部纷纷建立起“书记联系委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双联系”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工作环节。
青年员工丁博浩感慨地说:“原本以为思政课就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说教,没想到领导能够坐下来,耐心倾听我们在与客户沟通中遭遇挫折时的烦恼,甚至还分享自己当年初入职场时吃闭门羹的经历。这种近距离的交流,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自己与企业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沉浸式”的思想交流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之间的同频共振,有力地凝聚起全体职工“一条心、一股劲”的强大发展共识。
机制固本,打造长效浸润新格局
“思政课绝不能只是一阵风,而要成为陪伴职工‘一辈子’的思想加油站。” 仉晓光在督导工作中反复强调的“长效化”理念,正逐步转化为企业具体的工作机制和行动实践。
在融汇物产,各党支部都把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全面纳入关注视野。通过定期收集、分析职工的情绪变化、工作压力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党支部书记担任心理导师,关注新员工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在面对工作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为了确保思政课的效果能够切实落地,班子成员 “随机旁听 20% 课程” 成为检验实效的重要 “试金石”。陈哲强调:“我们所期望的,绝不是职工在课堂上仅仅被一时感动,而课后却毫无实际行动。我们要的是将思想上的触动,切实转化为从‘问题清单’到‘整改清单’,再到‘成效清单’的完整闭环,真正让思政课为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思政课正逐步成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升职工满意度和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抓手。
更为深刻的变化体现在职工的思维层面。针对青年员工容易出现的 “骄娇二气”,高中华提出“疏导 — 引导 — 教导”工作法,引导青年员工运用专业知识和坚韧的心态去破解困局。这些富有针对性的举措,让“刀刃向内、主动进化”逐渐成为职工的自觉追求。在今年二季度的市场攻坚战中,各团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工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从京杭大运河畔的港口到市场一线,融汇物产的 “八分钟思政课” 正在书写 “思想引领发展””的生动答卷。当 “关键少数”的讲台成为创新破局的策源地,当职工从 “被动倾听””变为 “主动突围”的主角,融汇物产正以思政工作的 “软实力”,锻造高质量发展的 “硬支撑”。正如陈哲所言:“当企业与职工成为‘鱼水相依’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拥有了穿越周期的终极密码。” 这堂没有“下课铃”的思政课,正在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文丨丁晓晓(融汇物产)